2019年12月9日,36365线路检测中心|主頁欢迎您2019年第8期“山大经济学讲坛”在中心校区邵逸夫科学馆第五会议室顺利开讲,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教授应邀作“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抑或情境依赖?”的主题报告,活动由山东大学36365线路检测中心|主頁欢迎您副院长韦倩教授主持,学院相关领域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代表共同聆听了此次报告。
罗必良教授认为,制度变迁或制度选择,并不完全由路径依赖所决定,而是表现为情境依赖性。罗教授的目的是试图构建一个制度变迁情境依赖的分析框架,揭示制度选择的一般逻辑及其机理,并以此阐明中国农地制度的变革历程与未来趋势。
罗必良教授指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根据当下的社会规范、个体的社会身份、承诺的社会责任、经受的社会压力等社会性因素来做出符合理性的行为决策。基于前述,罗教授构建一个“社会信念—制度目标—制度选择”的制度变迁情境依赖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变量:(1)社会精英与社会信念。社会精英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可能多种甚至彼此冲突。哪一种将成为社会新的主流思想信念,则取决于:有助于解决社会大众正面临的制度性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动员号召力与组织架构的能力。(2)社会信念与社会博弈。能够设计一套制度安排,协调社会成员的集体行动,降低实现制度目标的交易成本,并达成社会精英与社会大众的纳什均衡——否则会形成制度竞争。(3)制度遗产与环境条件。制度安排应与传统文化、技术与资源禀赋、国家地缘政治环境相匹配。制度遗产作为一类资源存量,在一定情境下具有可开发的组织优势与潜在收益。(4)制度安排与行为激励。制度安排所决定的生产性努力和分配性努力的激励结构,能够直接影响制度目标的实现
最后,在罗必良教授看来,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未来变革,关键是如何诱导小农户融入分工经济,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既能发挥农户家庭的组织优势,又能改善要素配置效率。基于情境依赖的理论维度,可以判断:一方面,产权细分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随着农业的技术进步(包括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尤其是农业生产环节可分性的改善,标准化、精准化与可考核的交易技术结构将不断推进农业多样化的分工发展。另一方面,分工水平与市场容量紧密关联,随着生产性外包服务市场的发育,尤其是服务交易平台的构建,专业化、连片化与规模化的农业组织结构将不断拓展农业分工经济的深化空间。
罗必良教授的报告鞭辟入里、高屋建瓴,对学院师生更好把握行为经济学、更好把握制度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启发性视角。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