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动态

您的位置: 36365路检测中心 >> 学人动态 >> 正文

黄少安:中国不能被动开放金融——基于历史规律的、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战略思考

发布日期:2018-05-08   作者:    浏览次数:

中国不能被动开放金融

——基于历史规律的、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战略思考


黄少安


要: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战术目标是迫使中国削减1 00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贸易顺差;战役目标就是打击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要求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计划”;战略目标是诱惑和逼迫中国按照其要求全面开放金融,即中国金融全面开放和自由化。中国必须认识国际贸易的历史规律,准确研判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目的和目标,冷静认识中国金融现状。决不能拿金融开放、尤其资本项目开放做交易以平息贸易战。中国如果按美国的要求被动开放金融,等于“自毁长城”、落入“特朗普陷阱”。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美国的战略目标;历史规律;金融被动开放;特朗普陷阱

中图分类号:F757.12F832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规律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体到国际贸易中,历史规律就是:哪个国家强,就力促自由贸易,哪个国家弱,就反对自由贸易或极力坚持贸易保护;同一个家,哪个阶段强,就力促自由贸易,哪个阶段弱,就反对自由贸易或极力坚持贸易保护;同一个国家,哪个方面强,就力促自由贸易,哪个方面弱,就反对自由贸易或极力坚持贸易保护。自由贸易或贸易保护选择的原制只有一个:国家利益原则。强者强调自由贸易,因为强者可以自由通吃。弱小国家或国家处于弱小阶段或在某些弱小方面,如果盲目开放或被迫开放,结果都是损失惨重、甚至失去了由弱变强的机会。


二、准确研判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目的和目标

(一)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根本目的就是遏制中国发展

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多少,中美统计口径不同,具体数据不同。根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从1983年开始,2002年超过1 000亿美元;根据中国官方统计,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从1993年开始,2005年超过了1 000亿美元。不管根据哪国统计,中国贸易总量增速加快和顺差增速加快,都是2001年以后的事情,而且主要是商品贸易,而中国正是在2001年才加入WTO。可以看出:中国加入WTO促进了中国商品出口和世界自由贸易。美国商品贸易逆差持续很长时间,千亿美元以上的逆差也持续10多年了。那么,有两个问题必须深刻研判:为什么当时美国同意中国(尽管要价很高,中国付出巨大代价)加入WTO?为什么2018年美国公开违背WTO规则,发动大规模的、激烈的贸易战(以前也有贸易摩擦,但还不能说是贸易战)?

对于第一个问题,当时美国的判断是: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以苛刻的条件让中国加入,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有竞争力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大为有利,甚至抱着殖民主义心态,妄想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地。但是,美国可能存在四个方面的低估:第一,低估了中国制度的总体适应性和弹性。总是带着意识形态的偏见看中国制度,看到的多数是“弊端”。第二,低估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性。认为中国会发生“变色”“革命”,并且也实施发动过实实在在的不光彩的小动作,想在中国“搞事情”,结果总是无法得逞。第三,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韧性和学习能力。第四,低估了中国资源的支撑力(中国过去许多中低档商品的出口,都是以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支撑)。因此,美国没有预计到,中国加入WTO后,商品出口贸易增长会如此迅速,而且制造业产品质量提高如此之快。估计美国对同意中国加入WTO有“引狼入室”的感觉——其实这是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思维,人类是一个共同命运体,应该共同发展和繁荣。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正好说明开放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吗?可是我们不要忽视:第一,我们是经过很多年的保护才逐步开放食品贸易的;第二,使我们求着美国等让我们加入WTO的,某种意义上要求他们向我们开放,他们又反过来要求我们消减关税、开放市场;第三,艰难的谈判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力求最大限度保护我们的弱势产业的过程;第四,我们加入WTO,是我们认真研判和权衡以后的主动行为,不是被动开放;第五,我们当时确实在一般商品出口贸易领域有劳动力、自然资源廉价的优势,环境的代价当时也还来不及全部计算,许多出口加工企业都市合资、外资、私人企业,没有当时传统体制上的劣势(冗员、管理等);第六,关键是,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商品市场的开放,有着太大的差异,尤其在现代资本市场条件下,强者通吃的速度惊人地提高。

关于第二个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大量向美国出口价廉物美的商品,美国虽然逆差,但是,极大提高了美国人民的福利,美国居民和官方不可能视而不见。指责中国出口影响了美国就业的说法很难成立,由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证明,中美贸易高速发展、美国逆差多的年份,是美国经济增长率高和就业率高的年份。经济学理论也可以进行解释:中国对美出口或美国进口,促进了美国经济增长,至少刺激了消费从而促进增长。如果说美国经济真有问题,肯定不能归因于美中贸易的逆差。可以说,逆差的发生其实是美国占了中国的便宜(当然中国也获益,虽然代价不小)。可是,为什么美国以前“占便宜不喊肚子痛”或“喊得不厉害”,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就罔顾事实、大喊肚子痛而发动贸易战呢?是不是因为特朗普总统原本是一个商人更看重商业利益?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特朗普总统的性格问题?或者是不是像一些看起来更深刻一些的分析——是因为美国反全球化和反自由贸易?如果如此判断,中国可能会犯战略性错误。

首先,要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今非昔比,但是,仍然是一个中等收入的、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方面与美国比较还不在一个档次;中国贸易大国地位的准确说法是“商品贸易大国”,还不是商品贸易强国,在服务、技术的出口方面远远不是大国。

其次,对美国的“中国战略和策略”需要有清醒的认识。美国的基本国策是利用和遏制中国。例如,曾经为了遏制日本称霸世界,美国可以支援中国抗日战争。为了与苏联争霸,可以与中国建交并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现在中国发展已经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就必然采取措施遏制中国。不同政党执政、不同总统上台,基本国策不会变,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战略、策略和具体任务。不同总统可能有不同的说话和行事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差异不会影响基本国策。

最后,要清醒认识美国的所谓“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美国在进行贸易保护时是根据美国实际情况及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相对情况,选择性地实施保护。美国是对商品贸易进行保护,同时极力主张金融等服务贸易自由,逼迫别国开放金融,因为美国的金融等服务贸易在世界占据优势地位。美国的一些做法看起来是与全球化相背,但是,美国否定金融全球化、军事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吗?没有。所以,美国的贸易保护和逆全球化完全是基于美国利益的、选择性的。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定:美国发动贸易战,根本目的就是遏制中国发展。尽管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但是,就像万米赛跑一样,中国以前落后美国,美国觉得完全没有威胁,到了特朗普执政的时期,感觉中国有可能追上美国、有威胁了,必须全方位遏制,必须利用各种力量遏制。这就是霸权主义者的“中国威胁论”的逻辑。发动贸易战只是其措施之一。

(二)让中国在金融领域与美国同台竞争才是美国的战略目标

那么,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目标是什么?必须分清楚其战术目标、战役目标和战略目标。

战术目标就是:希望中国削减1 00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贸易顺差。战术目标让人觉得特朗普总统是一个商人。其实这只是一个小目标,甚至只是一个“诱饵”。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战役目标就是打击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要求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计划”,这种要求无理而狠辣。不过还有更狠的战略目标,就是诱惑和逼迫中国按照其要求全面开放金融,即中国金融全面开放和自由化。

中国削减对美贸易顺差1 000亿美元看起来很难,对中国影响很大,但其实不难,因为中国是多边自由贸易,对美出口减少可以转移到其他国家,而且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出口的小幅下降不会对经济有太大影响,考虑到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中国还应该对一般商品的出口进行限制。也许美国战术目标的实现可以倒逼中国做成原来想做而没有做好的事情,由此一来,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战役目标很难实现。可能在短期内对中国先进制造业有一些影响,但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不是美国想遏制就能遏制的,美国过去一直严格限制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向中国出口,中国仍然在如此严酷的限制环境下发展起多项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现在的中国,人力资本积累、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已经到厚积薄发的时期,美国根本不可能遏制,只会迫使中国进一步提高研发和制造能力。只有打开中国金融大门,才可能实现对中国经济的致命打击。在美国看来,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甚至搞垮中国经济,从现有状况看,必须让中国在金融领域与美国同台竞争,这才是美国的战略目标。战术目标完全可能是一个诱饵,不按其要求开放金融,就让中国损失千亿级美元的出口(即便实现,对中国也未必是坏事),按其要求开放金融,中国的损失可能就不是千亿级万亿级美元的出口,而是中国经济失去了再上台阶的机会。美国现在的谋算思路很清晰,靠与中国直接军事对抗实现不了目标,而通过搞乱、搞垮中国金融,从而搞垮中国,进而遏制中国。中国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三、美国会如何逼迫中国开放金融?

总体要求就是:中国金融全面开放,尤其是资本项目全面开放,金融自由化。主要内容是:

第一,汇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目的是让人民币与美元直接对战,让人民币失去定价的自主权。

第二,利率完全市场化,同时逼迫银行业和保险业进一步开放,使得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较低却冗员、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与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竞争,目的是控制或击垮中国的金融机构。

第三,逼迫资本市场开放,既能在中国资本市场圈钱;又能制造混乱,扰乱证券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中国从业人员的整体能力和职业道德、监管水平决定了难以在与美国公司的竞争中取胜);还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收购和兼并等方式,控制中国产业,例如一些制造业、农业、马云式商业企业和重要资源(土地)。

第四,最可怕的是美国试图间接控制中国货币发行,通过一系列手段掌握主动,使得中国货币发行不得不被其牵着鼻子走。

第五,阻止人民币国际化,或引诱人民币非理性地、急速地国际化而落入“国际化陷阱”。

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总体思路或策略从战术目标,到战役目标,再到战略目标层次清晰。从商品贸易战开始,让中国觉得贸易战会使得中国出口受损,影响顺差和国内一些企业及就业,甚至打击中国制造业,让中国感受到强烈的危机感,希望能够缓和。美国必然借此提出金融开放作为筹码,探测中国的决策和对策。如果中国怕吃小亏而中大招,按美国的要求开放金融,那么,其战略目标可能实现,落入特朗普政府设计的陷阱,可谓“特朗普陷阱”;如果中国理性应对,不怕吃小亏,消减一些贸易顺差,美国觉得也不错;如果能够对中国先进制造业有一定抑制,美国会觉得更好。反正美国不会吃亏。这就是美国的如意算盘,当然也只是它的算盘。


四、中国金融能答应美国的开放要求吗?

必须对中国金融现状有一个客观认识和评估。中国金融强大了吗?能自由开放了吗?能打金融战或货币战争了吗?能够与美国同台竞争了吗?对中国金融现状可以从“物”和“人”两个方面做基本判断。

第一,“物”的方面。银行体系庞大、资产总量大,金融业产值大,但是资产质量、技术含量不够高。金融业系统性风险巨大:巨额企业债务和政府债务(含隐性和间接的政府债务)、银行不良资产巨大、不良影子银行和影子银行业务多、杠杆水平居高难下;监管制度有待完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低,硬件一流,软件一般;人民币国际化刚起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美元不在一个层级。

第二,“人”的方面。中国整个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与金融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在现代金融技术、金融产品知识运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差距较大,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相比,也并不一定占优势,特别是对世界经济史、金融史和当代金融体系运行规律的研判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水平也不够。

中国有一批自认为很懂金融,很懂华尔街、伦巴第街的人士,其真实水平可以用一个比喻进行描述:知道游泳有几种姿势,看见别人在大海游过,有些人也在泳池浅水区游过几下,最多在标准室内泳池游过几下,根本没有在金融大海里游过,不知道金融海洋的深浅和各种风险,在国内“圈”老百姓的钱可能还行,真的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其能力让人怀疑,如果让其拿着国家的钱操作,连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动力机制都没有。但是,这些人往往在国内大谈金融,大谈华尔街,向领导推销其主张,要学发达国家金融,人家有什么我们得有,人家怎么做我们得做,人家开放我们也要开放。这样很危险!


五、结论:不能被动开放金融

中国必须认识国际贸易历史及其规律,准确研判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目的和目标,冷静认识中国金融现状。宁愿承担商品贸易的小损失(其实也未必,中国国内市场大,又是多边贸易,长期也许是好事),也不能中美国的大招、按其要求被动开放金融。决不能拿金融开放、尤其资本项目开放做交易以平息贸易战。中国金融需要开放,但是,主动权应在中国,节奏、渠道、力度、先后顺序等应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以国家根本利益为原则。商品贸易战、同台竞争,中国现在打得起;金融战,如果按美国的要求被动开放,同台竞争,等于“自毁长城”。以中国现在的状况,根本打不起、打不赢,输的不是一单一单的生意,而是经济体系的命脉,因为中国在金融领域相对落后。因此,金融领域必须要先改善体制、在内部形成竞争和提高竞争力,不仅不能盲目开放,而且必须有适当时期、适当力度、适当方式的保护,这关系中国的国家财富和经济命脉。